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
年前最后一次大扫除:别让TA钻了空子!一个妙招让家里变干净
2018-02-13 16:14:13   来源:浙江在线健康频道
分享至:

过年了,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不过在进行大扫除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别让这个“小东西”钻了空子——

50岁的朱先生,莫名其妙高烧不断、咳嗽不止,且肺出现空洞,经过浙江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检查,确诊为一种少见的真菌感染。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感染竟与他不久前的一次家庭打扫卫生有关。

莫名高烧咳嗽缘于一次打扫卫生

朱先生2个多月前突然持续高热,咳嗽不止,连续好多天烧到39度。一开始他以为是感冒了,就去了附近卫生所输注了头孢,用了止咳药。没想到,3天后仍然高烧不退,朱先生觉得不能掉以轻心,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肺部CT显示,朱先生的两肺呈弥漫性病变,为重度感染,并有空洞,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入院后,医生对朱先生的脓痰标本进行了检查,发现了罕见的肺曲霉菌。

为什么会得肺曲霉菌病呢?朱先生回忆说,发病前一周,家里搞了一次大扫除,“好久没彻底打扫了,翻箱倒柜的,灰尘很大,当时没有戴口罩,免不了吸入了很多污染空气。”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孝钦了解到,朱先生身体本来就不好,还是个几十年的老烟枪,肺功能也不好。在打扫卫生中, “混迹”于灰尘中的曲霉菌将朱先生当作“软柿子”捏,找到了下手的机会跑进他的肺里,引起肺部感染。最终朱先生被诊断为:侵袭性曲霉菌病。用药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也逐渐退热了。近日,朱先生到医院复查,症状已完全消失,肺部病变也明显吸收了。

三类人易遭曲霉菌侵袭

浙江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穆德广主任医师介绍,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肺部疾病,而曲霉菌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们借助空气流动散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吸入。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对其有很强的免疫力,能够及时清除或杀灭吸入的孢子。但免疫力低下者就比较容易感染,而即使是没有基础性疾病、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在受凉、疲劳、感冒等情况下也很容易引起肺曲霉菌病。

从临床治疗的病人来看,三类人需要格外注意:

免疫力低下者:

如免疫缺陷症、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是肺曲霉菌病的高发人群。医学研究发现,轻度免疫低下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曲霉菌的感染而发病,甚至由于生活不规律、工作疲劳的青壮年等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也可以发病;

居住工作环境潮湿者:

像常年居住、工作在阴暗潮湿的平房或地下室的人,患肺曲霉菌病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人。

工作生活环境卫生不良者:

此外,现在办公环境大多比较拥挤,办公室通风不良,也给曲霉菌创造了很好的滋生环境。而且,不少单位不定期清洗空调,让带有大量细菌,包括曲霉菌的空气进入通风不佳的办公室中,增加了肺曲霉菌病的患病率。

针对像朱先生这样的病例,穆德广主任医师提醒,家中要保持通风,尤其在梅雨天这种最易滋生曲霉菌的季节,同时,定期对被褥进行晾晒,外出旅游也要选择干净通风的住宿环境。岁末迎新,家家户户免不了会打扫卫生,建议在打扫时最好戴上口罩,尽量减少曲霉菌感染。

当心!

这些细菌、霉菌还可能潜藏在

这件冬季“必备”里

冬季来临,室内大多都开了空调,所以很多人都感觉空气干燥,于是便用上了加湿器,可是究竟怎么正确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湿润空气而免除沾染其他疾病呢?

天气渐凉,供暖季已经开始,本来空气就很干燥,再加上取暖设备的启用,不少人早上起来感觉咽喉和鼻子干痛不舒服,甚至流鼻血。于是纷纷拿出加湿器,缓解干燥感,但这是把“双刃剑”,如果应用不当,就可能在我们身边藏下了定时炸弹。

首先,“物极必反”是真理,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好,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30-50%时人的体感最为舒适,湿度太低起不到作用;湿度太高会滋生各种细菌、霉菌。

其次,要注意加入水的质量,这水经过机器转化为雾气后会直接被吸入呼吸道,水里含有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学物质就浑水摸鱼的潜入呼吸系统。这些潜伏的“暗器”可能被机体化解,也可能引发肺部病变,表现为发热、咳嗽、气短。早在七八十年代,人们就在加湿器肺患者的加湿器中发现放线菌、链格孢菌、黑酵母菌、曲霉菌、青霉菌等等,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从感冒样症状、哮喘到肺炎。

因此,要用好加湿器这把“双刃剑”,就千万别犯懒图省事,不然,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或者家人。

加湿器使用小帖士:

最好使用纯净水,白开水也可以,千万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杂质太多)

不要自作聪明,添加醋、精油、消毒剂,这些东西对气道刺激很大的

每天先清空水箱,再灌注干净的水

最好每周清洁一次

最好不要放在床边,特别是“床头”

最好选用具备自动恒湿功能的加湿器,只有当室内湿度低于标准范围时,机器才会启动加湿。或者在室内放一个湿度计,根据湿度调整加湿器的工作状况。就是千万不要持续24小时不间断加湿。

责任编辑: 赵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