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之花绽放云岭大地
2018-02-27 12:05:59   来源:民族时报
分享至:

云南有着植物王国之称,药用植物种类已达到6559种,占中国药用植物品种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少数民族药物2000余种,筑就了民族医药宝库的基石;加之云南各个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药用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内涵。为保障云南各族人民身心健康、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民族医药成绩斐然。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上,云南有5个集体、18名个人获得表彰,标志着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得到国家高度认可。带着这份成绩单,《民族时报》记者专访了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了解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前世今生”;以及在新时代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

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体系完整

“这是蔓荆子,果实入药,可以清火解毒,活血化淤。开花的时候,有一种幽香,老百姓又把它叫作香姑娘。”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院长王肖飞带着记者在医院里参观,从院里遍布的绿树花草上,他随手摘下一片叶、一个果,说来都是药。

云南中草药、民族药资源世界著名,大家耳熟能详的灯盏花、三七等都属传统民族药。除有明确记载的少数民族药物2000余种外,在药方资源上,已收集的民族医药验方3万余个,已开发民族医药医院制剂180余种,民族药制剂250余种。并颁布了165个彝药材和114个傣药材标准。

在医疗著作上,《滇南本草》、纳西族的《玉龙本草》、傣族的《戛牙三哈雅》、彝族的《齐书苏》等都是影响深远的专著。近年来,我省加强了对哈尼族、怒族、傈僳族、阿昌族等跨境民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出版了《哈尼族医药单验方》、《拉祜族医药单验方精选》、《怒族医药调查实录》、《阿昌族医药调查实录》、《傈僳族医药调查实录》、《布朗族医花调查实录》、《德昂族医药调查实录》等专著;《景颇族医药》》、《阿昌族医药》正在整理编写中。

郑进告诉记者,在云南各民族医药中,傣医药、藏医药、彝医药等民族医药均具有自身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傣医药和藏医药名列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列(四大民族医药为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其中傣医药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医药。除此之外,云南还有还有纳西族东巴医药、白族医药、哈尼族医药、景颇族医药、佤族医药、壮族医药、苗族医药、瑶族医药等众多少数民族医药类。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彝、傣、藏、汉族医药为主,苗、壮、白、瑶、哈尼、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云药文化体系。

云南学者最先提出民族医药概念

“民族医药的概念是云南学者最早提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并没有民族医药的说法,以曾育麟教授为首的团队首次提出了民族医药的概念;1987年,首届国际民族医药学术讨论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曾育麟教授以题为《从民族药中寻找新药》的论文荣获金奖,由此奠定了云南在民族医药领域的地位;民族医药的概念也得到广泛认同。”郑进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完善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将民族医药发展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明确了民族医药发展的思路、措施、任务,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让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理直气壮地行医。现在的少数民族医药有了地位,政府也采取了多项对应的措施,让这些代代传承下来的医药科学,依然焕发活力。”郑进深有感触地说道。

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我省着力打造傣医药理论体系,目前傣医药已经纳入国家执业医师的考试,已建立从专科到博士的完备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也启动了彝医药执业医师考试。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是目前我国乃至东南亚湄公河六国中唯一一家开展傣医药特色服务的临床医疗机构。据了解,目前,傣医院开发并生产43个获得批准文号的傣医药特色医院制剂。

走进傣医院特色治疗方法的睡药室里,王肖飞介绍道,“睡药疗法”(暖雅),是傣医治病的十大传统疗法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过很多药,效果一直不好,关节疼痛难忍,而这才第三次来做治疗,就已经有明显效果了。尤其是在床上接受治疗的过程十分舒服。”患有风湿的张翠女士告诉记者。

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成绩斐然

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中草药,每一味中草药都用标牌标示药用名、别名、功效等;家家户户墙上贴着中草药识别挂图,常见中草药一应俱全;中小学郎朗书声中总能听到“莱菔子”“鸡血藤”等中医药术语……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上,昭通市绥江县获得表彰并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发言,“绥江经验”成为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全面推进民族医药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民族医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郑进告诉记者,此外,在加强民族医药传承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积极抢救发掘、整理继承、创新发展民族医药文化与医药理论,近10年先后出版了《云南民族药志》《中华本草傣药卷》《彝药本草》《云南藏医药》等100多部医药专著;云南彝医医院、西双版纳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等建设有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开展民族医药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民族医药师带徒工作;积极加大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其中傣医药“睡药疗法”、彝医“水膏药疗法”、藏医骨伤疗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民族医药科研工作方面云南同样取得长足进展,近5年来云南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约1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及传承研究》获建国以来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传承贡献一等奖;《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获云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民族医药文化交流方面,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广泛开展国内国际的民族医药文化交流。云南中医学院联络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传统医药机构及专家,共同发起成立了“大湄公河民族医药发展论坛”,在东盟主要国家轮流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2016年9月,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于2017年开始面向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家招收民族医药类留学生。

“我们很高兴能够到云南中医学院学习,云南中医学院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很有名,来这里,既能学习中医、中药知识,还能了解到中国文化。”云南中医学院中医3班的越南留学生肖宝银用普通话说道。据介绍,目前,我省已在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等教育机构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在人才标准考核上,云南建立了执业傣医师制度,开展傣医职业医师考试,规范和促进了傣医药事业发展;在傣医执业医师考试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云南也启动了彝医执业医师考试工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基层人才建设上,云南系统开展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培根工程”,规范和提高基层民族医药人员医疗和服务能力。

下一步,省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推进各民族地区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室;实施民族医学术流派和民族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同时,建设一批民族医药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继续完善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机制。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求变的步伐在祖国西南边陲璀璨绽放着。

(全媒体记者 陈一诺)

责任编辑: 赵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