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 大健康/ 康体健身
昆明市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建设“15分钟健身圈”
让市民走出家门动起来
2018-03-07 09:12:5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记者 茶志福 龙舟 张雁群 浦美玲 李竞立 文/图

天刚亮,翠湖边的春晓广场就热闹起来。80多岁的蔡俊通和76岁的老伴余莲香从附近的螺峰街赶来,放下随身物品,换上雪白的练功服,加入了打太极的队伍。盘龙江边的桃源广场上,桃源社区71岁的居民李鲜英像往常一样,加入到扭腰、练腿、拉伸、慢跑的“大部队”中,一边赏景吹风,一边锻炼身体。

近年来,昆明市持续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使广场舞大妈有宽阔的广场可以跳舞,年轻人健身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可以去,让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市民都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截至2017年底

昆明市已建设乡镇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3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494个,健身路径1763条,基本覆盖率达90%。

2018年

市级计划投资1200万元,分别建设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和120条健身路径。

到2020年

在主城区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就有健身活动的场所。同步建设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城乡体育设施100%全覆盖。

建项目,群众说了算

“去年,我们继续推动《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和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安装健身路径200条;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50个。”昆明市文广体局群体处处长张楚壮说,现在老百姓对健身、健康的需求多了,政府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建设,在城市社区以健身路径为主,在农村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为主。截至去年底,昆明市已建设乡镇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3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494个,健身路径1763条,基本覆盖率达90%。

以现有全民健身场所为基础,昆明市重点加强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五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优先考虑盘龙江沿线片区、公园景区、中心城区文化功能片区、高校园区、交通干道沿线以及人员居住密集小区沿线的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争取到2020年,在主城区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就有健身活动的场所,就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

与此同时,同步建设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城乡体育设施100%全覆盖,实现城乡群众体育设施均衡发展的目标。

“2018年,市级计划投资1200万元,分别建设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和120条健身路径。”张楚壮说,“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各县(市)区和老百姓需要什么项目,就支持建设什么项目,而不是由上而下进行摊派,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

此外,昆明市将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工作新机制,把农村体育工作机制与农民健身工程点相结合,社区体育与晨晚练点、体育健身路径管理相结合,加强各级体育机构的组织建设。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城区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完备的基层健身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主动开展对群众体育活动的业务培训指导工作。

成网络,覆盖面更广

“小区里有健身房很方便,不用3分钟就可以到这里锻炼。”雷先生是西山区千禧龙庭小区某品牌会所健身房的常客,他说,过去没有健身房时,自己买了一些简单的器械在家里练,但很难坚持下来,现在来健身房和帅哥美女们一起练,每天坚持做“腹肌撕裂者”,效果很明显,一个月就消灭了“啤酒肚”。

以开办专业的健身房为例,各县区都有一个共识:“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光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服务网络。

五华区通过采取“政府投入、争取上级补助、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鼓励辖区各单位、部门、个体私营企业等参与,建设了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同时,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在西翥农村地区,持续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陡坡健身游园等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已实现每个社区都有健身路径,具备条件的涉农村民小组实现体育场地或设施全覆盖。

呈贡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以区级健身中心为龙头,以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枢纽,以社区综合体育场为主干,以学校体育设施为补充,以居民小区、自然村、公园、广场、景观带全民健身设施为基础,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健身圈”的支持环境和氛围,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到2020年,呈贡区将实现五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格化全覆盖,为群众健身提供良好条件。

健身圈,就在家旁边

午后,天蓝气清,官渡区矣六街道渔村社区的群众文化娱乐广场上,嬉戏的孩子、健身的老人、打球的青年、聊天的妇女,其乐融融。

官渡区文体旅游局体育科科长储云华介绍,这个广场2015年投资130多万元建设,由灯光篮球场、小游乐园和健身广场三个部分组成,建设内容包括路面硬化、健身路径、绿化以及路灯照明等,受益农户达4000余人。

渔村广场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官渡区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条、块、片互衔接的工作措施,充分利用全区范围内零星空地、无人监管地块、社区自有地块,因地制宜建设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以及健康步道(塑胶)等健身基础设施,使广大社区居民在较近空间范围内,就能便利地参加体育健身,营造出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建好‘15分钟健身圈’,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行动。”西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赵志华说,西山区结合实际在小广场、小公园等公共空地上,设置了一大批运动器具,在有条件的社区开放运动场馆,建设门球场、羽毛球馆等,让不同群体的市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场所和运动方式。目前已先后在100多个城市社区建设了300多条健身路径,在农村社区建设了50多个标准篮球场,“15分钟健身圈”已覆盖100%的城区街道和90%的农村街道,城区的任何一个居民小区,群众不出15分钟就能找到健身休闲的小广场、小游园或绿地。

西山区马街街道新发小区是个老小区,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居民的文化体育需求,不仅建有活动室,还建有篮球场和门球场,小区居民出门不用3分钟就可以到达活动场所。

强管护,维修跟得上

每周一至周五,官渡区体育馆所属主馆、训练馆、游泳馆会免费开放两小时,住在关上片区的居民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除官渡区体育馆外,官渡辖区内还有星耀体育馆、源汇羽毛球馆、好恒健身、尚品书院、宝海公园游泳馆、威克多羽毛球馆、银滩体育健身中心、石油游泳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可较好满足社区群众锻炼健身的需求。

“区体育馆建成已有30多年,期间进行了多次提升改造。”储云华告诉记者,仅去年在体育馆新建射箭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及改造提升游泳馆,就花了832万元。为确保全民健身无安全隐患,去年,官渡区还投入40.9万余元对全区范围内区级配建的全民健身路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同时督促街道、社区及辖区企业对自行安装的全民健身路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翻新,并给予世纪城社区等有关单位一定的资金支持。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护,各区县都没有落下。西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体育科工作人员史正义说,加大健身设施建设的同时,西山区还注重对已建成设施的更新维护,确保完好率,仅去年维护修理的健身器具就达130多件。

去年,盘龙区也对全区所有健身路径进行了维护。“桃源广场健康路径现有12件健身器材,社区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来巡查,一旦发现有损坏,就及时贴标,进行拆除或修复。”鼓楼街道文化站站长王建中说,通过上述措施,街道每个社区如今都有设施完备的健康路径。

重示范,推广好经验

清晨的翠湖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健身场所,健身锻炼也成了不少市民“打开”新一天的方式。

五华区积极加强“15分钟健身圈”建设,针对市民比较喜欢的翠湖公园,该区加强引导,在公园内建设文体广场,修建健身设施,提供文体活动地点,将翠湖公园打造成为“15分钟健身圈”文体活动示范性地标,并将翠湖公园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月牙塘公园、五华区园博园等。

去年,官渡区建成我省首家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体测设备,可以对受测人员的骨密度、弹跳力、肺活量、握力、反应度、平衡度、柔韧性及心肺功能等十多个项目进行体质测试。此外,还可以通过血压仪、糖尿病风险测评系统、吸烟风险测评系统、精神压力分析仪等设备,对受测人员身体机能进行测试。

“监测中心向辖区居民实行免费预约、免费开放的测试服务,受测者在无需抽血的情况下,通过30分钟的科学测试,就能得到综合的体质和机能状况报告。”储云华说,系统还会根据受测者的体质情况,出具适合个人的科学健身处方,提醒和引导受测者通过科学运动及时消除各种威胁健康的因素。

储云华表示,官渡区将充分利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居民体质监测数据库,长期对辖区居民体质进行管理、分析,发挥好“体育信息化”“健康信息化”作用,推广“体+医”健康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科学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拓内涵,健身常态化

为使体育基础设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五华区通过组织环翠湖健身跑、健身操(舞)邀请赛、自行车骑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设施、器材“用起来”,让运动气氛“热起来”。目前,全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23人,89个社区均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全民健身工作指导站,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5.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5%。

“软硬件设施日渐改善后,需要不断拓展‘15分钟健身圈’的内涵和外延,引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形成常态化。”储云华表示。

今年,呈贡区出台了新的“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规划,提出今后三年每个街道要新建设1个以上的室内健身场馆,1个以上的室外多功能运动场,实现每个社区、住宅小区都有一个以上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该区还制定出台了《呈贡区全民健身路径管理办法》《呈贡区全民健身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在每个体育健身点配备不少于一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社区群众开展体育锻炼。同时,开展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为主题,以大型活动为牵引、小型活动为常态的全民健身活动,全区性健身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小型健身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

据了解,昆明市将依托百人百次群众体育活动平台,集合全市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昆明“春城文化体育节”和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带动昆明群体健身活动的开展,加强群体活动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市、县区、乡(镇)三级群众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打造县区“一区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群体健身活动名片。同时,将积极探索群众体育活动服务模式,采取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积极支持社会、企业办体育赛事,拓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覆盖模式。

迈开双腿,全民健康。“15分钟健身圈”对市民来说,不仅仅是参与一场运动、投入一次比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 赵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