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
昆明新生儿急救转运中的缺位和尴尬如何破解
2018-03-26 11:36:5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急救车接到患儿离开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

  在急救车上时刻关注患儿病情

  到达妇幼保健院对患儿进行急救

一图看懂昆明唯一新生儿急救车

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因肺部严重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需靠呼吸机才能维持微弱呼吸。由于宜良医疗条件有限,需转院救治。3月9日,昆明唯一一辆新生儿急救车,从宜良将这名新生儿转运到昆明。一个小时的时间,不仅医护人员们全心投入,万分细致,交警部门也为这名孩子一路打开了“生命的绿灯”。记者随车见证了转运的全过程,也由此了解到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存在的缺位和尴尬。

生命接力

9:30

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电话联系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请求会诊在院的一名危重新生儿。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转运医生明确患儿病情后,立即准备转运所需的抢救用品及转运病历、医嘱册、病情告知书等,转运护士则开始检查转运暖箱、车载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输液泵、T组合复苏器、负压吸引器等设备,并准备抢救药品、器械及转运护理记录单等。

9:35

转运团队携带目前云南最先进的转运抢救设备出发,将“移动NICU”(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往宜良。

10:53

转运医护人员将“移动NICU”推至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检查出患儿可能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情相当危急。家属得知情况后签字同意转院。

12:00

患儿佩戴好转院的多功能监护仪,将其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下轻轻地抱至预热好的转运暖箱,连接好已调整好参数的车载呼吸机。

12:05

车载呼吸机成功安置到救护车准备返回时,患儿突然发生青紫、经皮氧饱和度降至78%,呼吸急促。转运医生通知司机停止启动,再次清理呼吸道并气囊加压给氧,待患儿肤色转红、经皮氧饱和度升至95%、吸凹征减轻后再发动车辆。

12:15

开车返院,过程中转运医护人员持续密切查看患儿的生命体征,司机则避免颠簸到患儿。医院里的新生儿科医生则根据病情准备合适的呼吸机及相关抢救用品。

13:15

救护车到达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大厅,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早已做好准备,开通绿色通道,安全将患儿从车载呼吸机抱入早已预热的暖箱,连接好已准备好的高频呼吸机。

仅1个小时,患儿就从宜良抵达昆明的医院。这期间,昆明市交警指挥中心和高速公路交巡警支队一直在支持。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出发时,本报记者就和昆明交警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当得知孩子病情危重,指挥中心立刻部署,根据新生儿急救车的行驶路线制订方案。接到患儿返程时,高支队已经预先告知路况。进入城区,交警一直和记者保持联系,指挥中心则对救护车行驶路线交通信号灯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护车在路上的时间。

市民经历

婴儿呛奶打120

普通救护车救不了

“我家老二出生第8天突然出现严重呛奶,脸当时就紫了。把我们全家都吓坏了,赶忙打120,可120接线员听说孩子是新生儿时,就提醒我们救护车上只有成人医生和成人抢救设备,对新生儿无能为力,让我们赶快送医院。好在孩子送进医院后没有什么大碍。当时心底有气,觉得120怎么能不第一时间接送孩子去医院,可后来了解到我省急救中心没有一辆新生儿急救车和儿科医生时,就不禁唏嘘了。”家住昆明市五华区新闻路的张女士说。

“原来认为急救中心不负责任,把病重的孩子往外推,我甚至骂接线员见死不救,说了很多难听话,当时接线员虽然受了委屈,但一直在指导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急救,真的非常感激他们。”张女士的爱人告诉记者。

记者近日从省急救中心了解到,普通救护车上没有针对新生儿的专用设备,急救中心只能加强对医护人员新生儿救护知识的培训,不过迄今为止该中心没有一名专门的儿科急诊医生。

记者对昆明新生儿专用救护车数量进行调查,发现昆明仅市妇幼保健院有1辆专用的新生儿救护车,但该车只针对系统内转院,不针对社会开放。

省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20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求助,但对于新生儿,有时真的特别难处理。如果患儿家长求助孩子呛奶窒息,接线员首先会通过电话指导家长将宝宝脚朝上头向下,拍打宝宝后背,让孩子尽快将呛入气管的奶水咳出,在送达医院之前,为孩子复苏赢得时间。

思考分析

新生儿急救车为何难推广

成本太高

某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生儿转运在医院院前急救当中的占比并不大,因此简单认为“每家医院都应该拥有专用新生儿救护车”不仅不现实,还有浪费医疗资源的嫌疑,但一些拥有新生儿院区的三甲医院还是有必要配备一辆新生儿救护车的。

这名负责人表示,专用新生儿救护车造价动辄上百万,维护成本也很高,即便得到相应补贴,但对于非盈利性公立医院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转诊风险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启动新生儿的转运工作。

有医护人员表示,如果转运过程一旦涉及多家医院,则比较麻烦。“比如新生儿要使用专用救护车到别家医院就诊,得先通过相应渠道与对方医院取得联系,但有时对方并不太愿意。”该医护人员表示,首先针对患儿是否符合转运条件,不同医生有不同意见和标准,患儿病情在不断变化,也许转运前病情符合转运条件,但途中突然恶化,一旦出现意外,负责转运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就会面临承担责任的风险,这也是转运难以推进的原因。

缺少医生

作为儿科救护体系的一环,新生儿转运救护车短缺映照出更为尴尬的现实——被视为“工作累、风险高、不赚钱”的儿科正成为“医院”的烫手山芋,和其他专科相比,人、财、物资源捉襟见肘。

“在医疗机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谁会去养护一个大而无用的‘白象’?虽然每用一次都认为它有价值,但平时只是在耗费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表示,一般来说,儿科收入相对其他科室要少,但儿科护理要求则更多、更细,医护人员配置几乎是其他科室的两三倍。“我们医院是自负盈亏的,如果儿科太亏,哪个院长愿意发展它?”

新生儿转运时最重要的是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需要有专业医生跟车参与,但要实现这一点,即使是专业的儿童医院也较为困难。

医生建议

急救车和儿科一起

都应得到政策支持

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需要极为特殊的呵护。在医疗急救行业中,重症新生儿的转院一直让医护人员最为害怕。“重症患儿太脆弱了,而且身体状况、病情变化、耐药情况、所需抢救设备与一般患者有很大不同,转运有可能加重孩子病情。”参与新生儿转运的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张静说。

“普通急救车上几乎都不配备适用于新生儿的专业设备。”张静医生说:“我们科曾接收过用普通救护车转运到院的重症新生儿,那些在生命边缘徘徊的小生命,常常因为设备或救护专业程度问题,受到寒冷损伤或供氧不充分,从而加重病情。”

张静介绍,需要转运的重症新生儿以早产儿、重度窒息、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等患儿为主。“对于这些病症的新生儿,哪怕一分一秒也是抢救的机会。”

记者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获悉,使用该院新生儿急救车的费用,并不比使用普通急救车贵。

在全世界,婴儿死亡率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卫生、交通、通信等综合文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婴儿出生数持续增高,昆明市婴儿死亡率指标则始终保持稳步下降。2017年昆明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73‰(全国6.8‰、全省6.70‰),指标控制为历史最好水平。

据中华儿科学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我省目前共有儿科医师3678人,全省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为0.39人,低于全国0.53人的水平。按照国家卫计委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拥有0.69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要求,我省目前还缺少近3000名儿科医师。

采访中,一些一线医务工作者坦言,每个医院都配备新生儿急救车不现实,但希望可在一个区域中心的专业性医院配备相应数量的新生儿急救车或在急救中心配备相应数量的新生儿急救车,和医院的儿科一起由政府统筹兼顾。但更为要紧的是,从政策上加强对儿科等科室的投入和支持,从职称、待遇上给予倾斜,进一步稳定和壮大这支队伍。

律师说法

普通救护车“越俎代庖”

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太大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用普通救护车代替新生儿急救车,有何法律风险?云南萃峰律师事务所的付庭燕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普通救护车救护新生儿,一旦出现不可逆的事件,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确实无法免责。即便双方签订了达成一致的协议,也会被视为无效协议。”付庭燕说:“一旦医疗机构作为法庭被告,法院大多时候不会保护医生在治病救人心态下的行为。这也是多次发生救护车不敢转运重病新生儿的主因。”

“有人说即使普通救护车运送新生儿也比社会车辆强,对的,但这种说法有何用?在医生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普通救护车不愿意运送的情况以后仍会发生。”付庭燕说。

付庭燕建议:“新生儿医保的报销额度可适当提高,这样可以减少欠费导致的医院亏损。”

记者手记

孩子不该成为

烫手山芋

救护车救不了小娃娃并非是医护人员不负责任,从深层原因来看,或许是不重视儿科所导致的。由于儿科的“钱景”暗淡,很多医院将儿科裁撤,儿童医疗资源越发显得紧张、短缺。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仅要体现在教育上,在儿童医疗上也要得到体现。孩子不该成救护车的“烫手山芋”,为孩子专设的救护车不该太稀缺,更不该成为行业潜规则而任其缺失。

(云南网-春城晚报 记者 楚田 文 刘筱庆 摄)

  

责任编辑: 赵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