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芒宽乡:万亩“果药”田园综合体创收
2018-05-24 11:07:38   来源:民族时报
分享至:

“对待每一项工作的态度要认真负责,教给大家的种植管理技术要认真学习掌握,不要觉得我是来打工的……”每天早上7时10分,前来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们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召开晨会。

地处怒江大峡谷中的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居住着彝族、傣族、傈僳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多民族杂居,和睦相处,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芒宽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规模化为引领,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万亩柑橘特色水果产业、万亩中药材田园综合体正在快速推进。

谋产业:

着力打造高效农业产业发展

芒宽乡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东麓与怒山山脉之间的大峡谷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为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芒宽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意见》等,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农业规模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芒宽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晗介绍说,芒宽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芒宽乡万亩热带特色水果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打造柑橘种植核心示范区,引导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同步发展,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集中连片发展“万亩柑橘”。在规划先行的同时,芒宽乡积极引进云南峡谷明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柑橘产业种植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外,芒宽乡招商引进云南百花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与云南峡谷明珠有限公司合作在柑橘园套种中药材白芨和重楼。

新模式:

“果药”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乡党委、政府发展万亩柑橘特色水果产业的现实目标,各村迅速行动起来,先后召开会议,在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后,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经过广泛宣传,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目前,该乡共流转土地1.8万亩。

走进芒宽乡大门坎村柑橘基地,远远眺望,一行行柑橘一个个大棚相互映衬。这是在“柑橘套种白芨”的模式积极带动下,柑橘基地内中草药规模化套种的景象,这种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减少了企业种植成本。

2017年8月,芒宽乡党委政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引进了中药材种植企业云南百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当地投资建设白芨、重楼良种育苗基地,并打造具有保山特色的万亩中药材“学、研、产、销、游”为一体的万亩中药材田园综合体。

云南百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承勇告诉记者,芒宽乡气候属于干热河谷气候,降雨量适中,温差比较大,特别适合白芨和重楼生长。公司主要采用“果药”套种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在大量使用当地务工村民期间,公司还将种植中草药的技术教授给他们,让有条件的村民在学好技术后,回家自行发展种植。

此外,芒宽乡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与村合作社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企业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双赢”。

目前,在2600亩的柑橘基地,已经套种了107个白芨育苗大棚,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促增收:

农民打工学技术可自行发展

彝族村民茶玉芳是芒宽乡吾来村人,她来这里打工十余天。她告诉记者,她家的7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她在基地主要负责中草药的种植管理。“这里的活计不重,从家到基地只需十五分钟。等我学好技术了,还可以在我家的房前屋后,没有流转的田间地头进行种植。”

王晗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费用上分两个周期进行结算,将山地和水田分开租赁,第一个周期内水田每年每亩1000元、山地每年每亩500元,从第二个周期起,每满一个周期,租赁价格水田、山地每亩上涨100元。此外,各村成立了劳务合作社,在签订劳务合同时优先考虑贫困户,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问题,保障贫困户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就业扶贫和土地流转的方式让周边400多个家庭有了相对稳定收入。

大门坎村就在柑橘基地东侧,这给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便利。白族村民克波尼(音)家的土地没有流转,但她通过到基地务工获得了稳定收入。而同村的左菊香告诉记者,她家的三亩土地流转后,有了第一份租金收入,她来这里打工有了第二份收入,不仅如此,还学到技术,照顾了家里。

据悉,目前芒宽乡柑橘种植总面积达10800亩,每年总产值到2亿元以上,每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白芨育苗基地已经建成107个育苗大棚,年产6000万株优质紫花三杈大白芨商品种苗,预计年产值1.08亿元以上;重楼育苗基地公司已投入2000万在芒宽流转土地200亩、育滇重楼种10000公斤,育苗基地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中,预计将在2019年10月前生产优质滇重楼种苗5000万苗,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记者 杨艳鹏)

责任编辑: 赵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