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健康频道 >> 中医中药 >> 正文
种植 研发 加工初具规模 云南将建三七产业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5日 10:23:32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云南三七生产企业。资料图

  原标题:种植、研发、加工初具规模 云南将建三七产业大数据中心

  “三七产业的发展,不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现在计划打造三七产业大数据中心。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三七产业销售千亿级梦想的有力助推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秀明这样说。

  作为全国著名三七专家、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崔秀明从事了30多年的三七研究工作。他透露,下一步他们将全力开展三七产业大数据分析中心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工作。这是继三七轮作年限缩短到3至5年之后的又一个好消息,这对将三七打造成为我国第一大中药材品种,把三七产业建设成为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 特色专业园区正在成型

  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以来,在一系列的科技计划支持下,三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国三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批三七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市场逐步拓展。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三七相关产业产值达710亿元,其中加工业590亿元、种植业120亿元。

  云南建立了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原料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三七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供给保障。云南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5%以上,其中文山州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近几年种植范围扩展到红河、曲靖、昆明、玉溪等13个州市。2014年,云南省有31300余户农户从事三七种植业,三七在地面积79万余亩,目前全省三七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到2015年,已有云南三七科技特安呐制药、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等3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三七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云南白药、康美药业等一批大公司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三七资源整合加快,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标准化种植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步入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组织化发展轨道。

  此外,云南还建立了省级三七专业化园区,培养了一批三七专业化龙头企业,大品种拉动效应显著,成为推动三七产业快速发展的推手。2000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文山三七医药工业园区,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规划面积21.91平方千米,成为云南省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引进的国内知名企业有云南白药、云南三七科技、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云南七丹药业、黑龙江珍宝岛制药、广西梧州制药等。2015年,园区产值达到30亿元,成为推动三七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一个以三七全产业链开发为主,兼具其他配套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园区正在成型。

  提升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三七种植业步入基地化、规模化发展轨道,三七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以文山三七研究院为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三七规范化种植体系,研究成功的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根据三七的特点及其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操作规程,并在全国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保证了三七药材质量,提高了三七的规范化种植水平,保障了三七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三七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初具雏形,一批省级研究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继建立,多个研究团队加盟到三七研究开发中。

  在国家层面,有以黄璐琦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资源生态进行系统研究、以李连达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药理药效进行系统研究、以王永炎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三七的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等;在云南省,则形成了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为首的化学成分研究团队、以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为首的三七的连作障碍研究团队、以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研究员为首的三七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团队等3个团队。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云南三七科技建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依托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了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

  云南还初步建立了三七质量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制定不仅确保了三七产品质量,还提升了三七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撑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批准了三七茎叶、三七花可以作为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开发利用,标志着三七由传统的药品领域拓展到了食品领域。昆明圣火制药研究开发的以三七素止血一类新药完成临床前研究,目前已经向美国FDA和我国CFDA同时申请临床注册。

  瓶颈 缺乏系统研究和大数据分析

  三七在短短10余年里,快速发展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大品种,但也存在产业发展不足、缺乏国际影响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等问题和挑战。

  崔秀明说:“缺乏对三七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大数据的分析,一直是困扰三七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七有600多年的使用历史,近几年社会需求量巨大,但缺乏严格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系统研究资料,临床资料也缺乏系统的大数据分析,也就是研究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不够。

  目前制定的三七产业标准是零星的、点状的技术成果,缺乏对整个产业发展支撑的系统质量标准体系和控制体系。因为生产中缺乏优质稳产的新品种推广,加之连作障碍突出,使用农药较多,三七药材产量还做不到优质稳产、质量可控。提升三七药材产品质量关系到整个三七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目前三七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此外,三七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主要为药用开发,预防保健产品开发不够;在资源利用方面也仅限于地下部分,相当于地下部分同样产量的地上资源白白浪费。积极开发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食品、保健品、日化品、添加剂等相关产品,提高三七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并实施产业化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创新 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

  今后,云南将促进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三七农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向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变,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型;立足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以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崔秀明介绍,具体工作方向和目标是,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系统阐明三七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三七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加强三七的精深开发,提升三七综合开发利用,努力形成商品三七、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三七食品(含保健食品、新食品原料)、日化产品的大健康产品结构;建立国家级三七研究开发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将带动和促进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三七国内外市场,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原料品牌;鼓励以三七相关品种资源、资本技术等为纽带的兼并联合,培育有竞争力的三七企业集团;鼓励云南白药集团、昆明制药等核心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融合带动三七产业发展。(记者 黄河清)

责任编辑:张潇予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