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体育风云人物|王群策:为体操事业终生无怨无悔
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年仅17岁的管晨辰第一次征战奥运会。在恩师王群策的指导下,管晨辰在女子平衡木项目上,击败了美国名将拜尔斯,不负众望地摘下了中国女子体操队的首枚金牌。
说起王群策,他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已经63岁的他还在为我国体操事业而奋斗。王群策培养了不少体操名将,罗丽、庞盼盼、睳禄、姚金男、黄慧丹、范忆琳等都是王群策的爱徒,其中睳禄曾在亚运会上独揽四枚金牌,并拿下过世锦赛冠军,名将姚金男、黄慧丹也都曾获得过世界大赛冠军。管晨辰的这枚奥运会金牌让王群策执教生涯锦上添花,同样也是对这位功勋教练的最好回报。
从千里马到伯乐 体操开启事业篇章
1971年,只有12岁的王群策本是云南普洱文艺宣传队的一员,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把教室里面的桌子椅子搬开,铺开垫子开始练习前滚翻、后滚翻。当时王群策也就把它当作是一种锻炼,没意识到这就是体操的“小火苗”。
之后,省体工队的两名教练到普洱市挑选运动员。费伟林教练一眼就相中了王群策,便推荐他去练体操,从那一刻开始,他与体操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提到与体操的情缘时,王群策充满了感激:“我特别感谢挑我练体操这两个教练,虽然他们都不是体操教练,但是他们独到的眼界,为我开启了体操这条神奇的道路,让我坚定、热爱地在这条道路上坚守着。”
运动员退役以后,王群策在社会中多次寻找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然而兜兜转转后,觉得最适合他的还是从事体操事业,“我觉得那些都不是我擅长的事,体操才是”。和之前不一样的是,王群策的身份从体操运动员变为了体操教练。最开始,他从校外培训班起步,教一些5、6岁的孩子。由于当时体操运动并不普及,许多家长不了解这项运动,培训班的生意可以用清冷来形容,然而王群策并没有放弃,反而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也能教出全国冠军。
正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王群策的体操教学工作逐渐有了起色,随着所带学员在全国赛取得好成绩,王群策逐渐成为体操界知名教练。
从困惑到释然 掌握体操教学真谛
走上国家队教练的岗位后,王群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中国体操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这也让王群策更加珍惜体操教练这份职业。
然而当教练容易,当好教练、当能拿冠军的教练则是难上加难。“中国体操在跟欧美国家的较量过程当中,有很多技术难点。明明我们的技术水平、难度动作都比欧美国家的运动员高,但是打分下来,在得分上面我们总是吃亏。”王群策一度十分困惑。“我们国家的教练和裁判水平是需要提高的,要把国际标准研究得更加透彻、判断得更加精准,这样才能指导我们的队员与世界标准接轨。”王群策如是说。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王群策和教练组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他们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色对动作进行精心设计和训练,每个动作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沉淀,这对于教练组来说是最为痛苦和艰难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一个完美的动作,我们要修改几百上千次,这是最考验教练执教水平和能力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每一次我都要钻牛角尖一样去研究技术。”
就是在这样的磨砺下,王群策和教练组逐渐摸透了国际规则,并把中国高难度特色融入其中,中国女队一度在国际各项大赛中一枝独秀。
从青丝到白头 为体操奉献不后悔
王群策是称职的教练,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因为他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己队员的身上,导致儿子时常抱怨道:“我是缺少父爱的。”每每听到儿子这么说,王群策的表情总是复杂的。不仅是儿子,他对妻子,甚至父母都是心有亏欠的。“我的家乡是云南普洱,但自从我练体操后,我40年都没有回去过春节。”他把几乎半辈子奉献给了自己心爱的体操。
虽然王群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他对体操的热爱和坚持却丝毫不减。他一直心系云南体操,在国家女子体操队来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进行高原训练之际,王群策专门为云南全省教练员授课,针对体操基础理论和体操训练实践进行指导,帮助云南体操事业发展。
王群策说,身为体操教练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的强大,中国的体育发展实力提高,中国人在赛场上也更具信心。“之前我们比赛时,有些外国裁判还喝着可乐、咖啡,不认真看你做动作。现在不一样了,外国裁判眼睛都不敢眨。随着国家的强大,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都自信满满。非常庆幸我能从事体操这个事业,为体操事业付出终身,我无怨无悔!”(记者 牛丹 侯雅雯 周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