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健康频道 >> 要闻 >> 正文
湖南:过上幸福生活 人人都有奔头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1日 14:40:01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湖南:过上幸福生活 人人都有奔头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近日,记者走访湖南浏阳市、宁乡市、岳阳市等地,发现这些地方在关爱特殊群体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使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播撒爱心温暖人心

在宁乡市西部山区活跃着这样一个组织:他们组织志愿者丰富乡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开办励志讲座、普及法律常识;请来老师为妇女进行就业培训,增加她们的就业技能;开展敬老活动,与老人聊天谈心,定期进行健康义诊……它有一个阳光的名字,叫做向日葵爱心会。

通过这些关爱活动,孩子们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今年11岁的孙玲威家住巷子口镇狮冲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为方便上学,妈妈就带着她在巷子口镇中心小学租房。2021在朋友口中,孙玲威认识了向日葵爱心会,并对其组织的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前我总是小心翼翼的,不爱表达,现在我变得自信起来,积极参加校内外和爱心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还当上了班长。”孙玲威认为,向日葵爱心会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家,关心关爱她的工作人员就像她人生中的太阳,照亮她前行的道路。

对于巷子口镇黄鹤村的龚赛而言,爱心会是他们一家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之一。龚赛和家中两个孩子的爷爷均因身体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只靠龚赛的爱人在外打工维持生计,2017开始全家受到向日葵爱心会的帮助和关爱。在此之前,大女儿孙欢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从来不与家人沟通,龚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解决。

好在龚赛还是能够乐观应对生活,特别是在向日葵爱心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女儿在慢慢变好。“现在已经上了高中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喜欢分享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未来,孩子想上师范类的院校,做一名教师。”对于女儿的成长和未来龚赛也不再焦虑了。

8年的时间,向日葵爱心会以巷子口镇为中心,关注和聚焦农村难点痛点,帮扶范围辐射到周边7个乡镇。他们组织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1508场,服务宁乡西部学生家长6万人,捐赠金额达600万元,对宁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健康、发展权利进行了有效补充及保障。他们的无私奉献,体现了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精神实质,是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生动实践。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要加强对特定群体权益的平等保护和特殊扶助,建立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特定群体权利保障机制。为促进全市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宁乡通过专门出台“爱心宁乡”帮扶工程工作方案,搭建帮扶平台,设立帮扶基金等方式,引导各类帮扶主体积极参与,真正打通了困难群众帮扶的最后一米距离。

清水村一角

靠葡萄产业走上致富路

岳阳市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在雨天显得格外安静,村里主干道两旁的柑橘、柚子树散发出阵阵清香,村民或是在家门口闲聊,或在雨中垂钓,别有一番滋味。记者随着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大树的脚步来到葡萄观赏亭,看到一栋栋整齐的大棚蔚为壮观。走进钢架大棚内,棚内还有些许成熟的葡萄。

如果你选择在葡萄成熟时节来到这里,则是另外一幅景象。夏黑、阳光玫瑰等15个品种的葡萄挂在藤条上,颜色各异,果形也有差别。周边不少游客来到这里采摘,选择自己喜爱的品种,还可以品尝农户酿造的葡萄酒。如若有幸赶上葡萄旅游文化节,还能体验观看特色美食展、民谣音乐会、花鼓小戏、“村BA”篮球联赛等活动。

李大树介绍,2001年,清水村开始探索田园经济发展模式,尝试种植西瓜、西红柿、土豆、辣椒等作物,没有什么特色,销路也成问题。试种的37亩葡萄,第二年挂果,由于周边种植的人少,虽然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但销路和价格还比较乐观。“到了第三年的时候,每亩产量2600—2800斤,销路也不愁。”李大树说。

2013年,清水村村民余元良从外面回到家乡后,便开始种植15亩地葡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家乡的葡萄品质好,又不愁销路。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村里有培训,还可以找合作社来帮忙。不仅解决照顾家里人的问题,而且赚得也不比在外面少!”余元良开心地说。

葡萄的种植和购销,使得清水村商客云集,也吸引了大量市县周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2014年开始村里又开办了农家乐。湖南省相关高校师生也多次来到这里采风,为村民家墙壁创作绘画以葡萄为主题的作品,美化了村民房屋,还丰富了清水村的文化内涵。

目前,全村共有2800亩葡萄园,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吸纳种植、销售、运输劳动力600余人,葡萄年总收入达4200万元,也带动全镇种植葡萄5000多亩。全村通过葡萄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形成“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良好局面。

新河村农民画师部分作品展示。

艺术创作丰富精神生活

10月中下旬,浏阳市小河乡新河村已进入农忙时节,山路两边的水稻已经开始收割,村民詹秋明也在忙着收获自家的油茶。而在农闲时候,他则会拿起画笔变身农民画师,在小河村秀丽的山山水水中寻找灵感,绘就家乡的美好图景。

新河村地处湘赣边界,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詹秋明曾经也一度过着靠山吃饭的日子。后来因为当地水源保护的问题,树木砍伐被禁止了,考虑到一家老小要照顾,詹秋明就一直在寻找离家近的工作岗位。2015年,在深圳大芬油画基地工作的邱贵荣恰好回到家乡发展,他想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提高收入,为家乡的老百姓做点实事。

很快机会便来了。2016年开始,小河乡探索“旅游+文化+扶贫”模式,一些村里尝试成立乡村画室。考虑到自己的从业经验,邱贵荣也于同一年成立了新河村知墨画室,准备培训一些农民画师,詹秋明得知消息后立即报了名,有幸成为了第一批画师,主要负责画山、画水。

画室采取统一培训、统一订单、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为这些农民邀请了外地的绘画老师进村,免费教村民们绘画技艺。在经过3-6个月时间的培训后,合格的画师按照订单提供的样式,分工负责画山、画水、画人物及上色等不同工序,合作完成订单,作品再由画室进行销售,农民每月平均可以获得3500元左右工资。

这几年,画室也不断在改善,增开体验区,开拓研学体验等服务,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前来。趁着农忙时节,邱贵荣也在忙着装修画室,以提供更好的创作和体验环境。

对于这些画师而言,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在探寻美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詹秋明告诉记者:“在慢慢提升自己绘画技能的过程中,我的视野逐渐得到了开拓,也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现在的农民追求也在提升,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能够赚钱,更希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近几年,小河乡将农民画产业打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之一。400余名小河乡农民画师在6家画室带领下,一张张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走向了全国,甚至还走出了国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杨梦帆)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