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唱一唱 快乐又健康
开心了,就去唱唱歌,抒发情感;难过了,也去唱唱歌,宣泄情绪。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开心或难过时,都会想唱歌呢?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有意无意哼唱几句的习惯。很多人哼唧完觉得自己唱得不着调,很“羞耻”,或误以为自己哼唱这个行为很怪异。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行为,而可能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唱歌不仅能有效帮助我们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同时还能引导我们积极叙事。
唱歌对心理健康有益
抒情解压
歌唱对心理的直接作用是调节情绪。强烈的情绪,包括人们认为的快乐等积极情绪,长期无法释放会有害身心健康。有相关神经成像研究表明,音乐信息可通过镜像神经元链接起自我动作和动作表征,直接通达情绪情感中枢,激活情绪反应。
我们在歌唱时,可以通过美妙的旋律本身引发最基本的脑干反射,让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剧烈波动的情绪得以缓和。对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歌唱则可以直接扰动心境,引发兴奋的状态。
在过于严格的自律塑造下,很多人善于用话语说理,却难以通过言辞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歌唱,人的心灵还会被歌曲中熟悉的人类情绪感染。这种感染会让情绪逐渐通过声音释放,达到解压的效果。
我们的人生中会经历很多事件,一些歌曲会因为其蕴含的文化或个体经历,与特定的、引发过难忘情绪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一旦在脑海中建立起条件反射,即使没有这些事件,唱起歌曲一样可以让人借助于评价性条件反射作用唤起特定的情绪。比如唱起《生日快乐》歌对很多人来说,能够勾起心中的快乐。
歌唱还能激发想象。许多歌曲的歌词描绘了美好景象,通过旋律激活我们的触觉、味觉、视觉等。我们通过歌唱带动各种感觉,可以让自己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心情舒畅的场景。
我们对自己会唱的歌是比较熟悉的,这种熟悉在歌唱中会形成对情绪的音乐期待。一些人受情绪困扰,当他们唱起蕴含着与自己心绪相对应的愤怒、悲伤等情绪的歌,会在释放情绪的同时,通过内心对歌曲情绪的“预知”获得愉悦的满足感。
积极叙事
有时候我们为了改变消极的认知,会尝试听从别人的劝说,或看一些励志书籍,但效果甚微,而在歌唱中却可以获得改变的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歌唱这种良性可控的方式,沉浸式感受情感共鸣,主动尝试以此减轻内心纷乱的冲突,生发出更新自我生命叙事的积极动力。
比如《隐形的翅膀》这首歌中唱到“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将歌唱者尚不足够笃定的自信心,形象比喻为“隐形的翅膀”,而“翅膀”的比喻通过悠扬的旋律又可以强化歌唱者的自信心,面对困难时候保有希望。这是将歌唱者心中正向的“力量”与迷茫的自我认同分开,并把这种力量用意象确定下来,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服务。
《那些花儿》则唱到“她还在开吗?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落花随风飞去是每年都能见到的自然现象,歌曲将遗憾比喻成“那些花儿”,让我们在歌声中接纳生命中的那些不完美。歌唱者通过隐喻将无法直接处理的“问题”与纠结的自我认同分开,减轻人生中继续前行的压力。
歌唱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心中无力化解的负向问题,借助歌曲隐喻为可想象的意象,并在歌曲的故事中整合力量,帮助自我走出问题。事实上,许多人曾无意中用这种方式调整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增强了面对未来的力量。
唱歌对身体健康有益
唱歌时是在“体内按摩”
由于唱歌是用腹式呼吸,可以带动横膈肌上下频繁运动,相当于“体内按摩”,有助于强化心肺功能,减缓心肺功能衰退。
改善肺气弱
肺气弱的人不但容易受寒受热而感冒,而且易患气喘、咳嗽、咳痰、自汗等肺部疾病。
唱歌时,通过横膈肌的运动,将气吸入肺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胸、喉、口、鼻、咽、头以及腹腔),对肺气的张扬、宣发很有好处。正确唱歌要根据歌曲音调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调节呼吸量的大小和快慢,以达到协调统一。这个过程能使肺气受到调养。
缓解“慢阻肺”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发现,经常唱歌有助于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的症状,改善患者呼吸状况。唱歌可以让患者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吸气、进行深呼吸,有助于清除肺部废气。
辅助降血压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接受音乐疗法时,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会明显下降,从而使血压下降。
皮质醇是人体基本的应激激素,在压力状态下,人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持续承受过大压力可使皮质醇水平长期过高,导致血压升高。
缓解打鼾
唱歌可以锻炼喉咙肌肉,有助缓解打鼾。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练声可以显著降低打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咽喉和上颚肌肉力量的增强有关。
减缓衰老
放声歌唱可以增加面部肌肉运动,改善颈部、面部血液循环。深情演唱时,可以活动到许多平时很难活动到的脸部组织。另外,经常唱歌还能增大肺活量,当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衰老速度就会放慢。
这样唱效果更佳
选择慢节奏歌曲
在不考虑对熟悉歌曲的评价性条件反射作用和音乐期待机制影响的情况下,选择唱慢节奏的歌效果好于快节奏的歌。
歌唱时最好舒展身体,处于站立状态,配合歌曲节奏与情绪的变化,在手打节拍等小幅度动作中放松体会更佳。
歌唱过程中需要上半身肌肉,乃至全身肢体的积极参与。因此,歌唱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等效果,对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与舞动结合
歌舞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许多情绪焦虑或压抑的人日常不善于放松,身体是“僵”的。在舞动过程中,伴随着音乐的节拍,我们深度参与到丰富的动作中。相比跑步、绘画等,持续歌唱需要注意力集中,与舞动结合,有利于我们将积累的情绪释放,强化心理解压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歌唱与舞动等艺术结合,最好是在有经验的人带领下进行。这种情况常见于团体活动。在舞动与歌唱结合时,带领者可以帮助循序渐进,防止动作不科学或用力过度。
据科普中国、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