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健康频道 >> 体育 >> 体育产业 >> 正文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 丽江成为了他的第二赛场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17:46:12  来源: “云南省体育局”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从运动员到教练员 丽江成为了他的第二赛场

初阳照拂丽江坝,玉龙雪山褪去金色外衣,大部分的忙碌才刚刚启程。然而,在丽江市体育发展中心跑道上,戴建星带领着队员们,已经早早开始晨练。

31岁的他,彻底爱上海拔2400米的丽江。步履矫健,和专业竞走运动员保持着同样节奏,只是如今的身份是“戴教练”。

戴建星在丽江市体育发展中心指导学员训练(左一灰衣)

因伤退役后,戴建星决定进行身份转变。他来到自己走出最好成绩的丽江,在这里,从一名国家竞走队运动员转变为体育产业创业者。

“在丽江,我走出了个人最好成绩”

退役前,戴建星是国家田径运动员,体育生涯始于2008年。当时在山东潍坊体校练中长跑的他,被前往山东选材的教练张清斌相中。2009年,戴建星进入扬州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开始崭露头角。2013年,在太仓国际田联挑战赛的比赛中,他以40分51秒的成绩获得少年组10公里的亚军。当年5月,在国际田联挑战赛北京站的比赛中,戴建星获得男子5000米的冠军。同年入选第8届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中国田径代表团。

戴建星在国家竞走队训练期间

戴建星2019年获全国竞走团体锦标赛第二名(左一红衣)

后来,戴建星多次跟随国家队著名教练张阜新来丽江进行高原训练。回忆起过往,他坦言:“在丽江,我走出了个人最好成绩。”那段集训,让他对这片高原产生了特殊感情。在教练的带领以及高原训练的优势下,2019年在丽江结束集训后,他在比赛中创造了职业生涯最佳表现。

北京世界田径挑战赛国内5000米竞走比赛获得第一名(右二)

参加2013年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右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一次训练中的膝内侧韧带拉伤,让戴建星不得不提前告别赛场。那个时候,是一名竞走运动员最黄金的时段。受伤后每天训练都要忍受疼痛,最终,他带着无奈和遗憾,于2021年选择退役。“伤病是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他说。

来丽江,开启人生新赛场

尽管退役了,但体育精神早已融入戴建星的血液,“伤病让我离开赛场,但带不走我对体育的热爱。”带着那份“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的信念,戴建星开启了创业之路。

他回顾自己的过往,再加之不同地区的发展机遇,戴建星敏锐捕捉到“体育+旅游”的融合机遇,他毅然决然来到丽江,于2023年创办丽江睿星体育高原训练基地,开启创业模式。“这里平均海拔2400米,是理想的高原训练区域。”他解释,“作为旅游城市,多元文化和轻松氛围能让训练生活更舒适。”

位于古城区束河街道开文社区居委会荣华四组的丽江睿星体育高原训练基地

来到丽江后,他将专业运动员的严苛标准与丽江的文旅资源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高原训练生态。“整个运动员生涯的经历占据了我人生当中大部分时间,舍不得离开体育行业,创办训练基地,也想着通过自己能对体育事业发展做一点贡献。”戴建星说。

丽江睿星体育高原训练基地内部环境

丽江睿星体育高原训练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形成独特的“高原+科学训练”体系。教练团队会为运动员制定1至2周的适应期,通过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实时监控状态。基地严格把控运动员饮食,定期检测肉制品,预防误食兴奋剂。

基地严格遵循国家队标准:食材兴奋剂检测、血氧实时监控、阶梯式高原适应计划。

走进丽江睿星体育高原训练基地餐厅,墙上贴着醒目的《反兴奋剂检测流程》。“所有肉类都要留样检测,调料必须用指定品牌。”戴建星介绍,“之前有省队来训练,对方领队开玩笑说‘比我们基地还讲究’。”尽管只是一句笑谈,但在戴建星看来,获得认可的意义更大。

训练场上,智能手环实时传输运动员的血氧数据。“高原训练不是越苦越好。”戴建星表示,“我们懂运动员需要什么。”在他的教练团队里,退役运动员占比超60%。专业化的服务吸引了众多顶尖选手前来集训。

戴建星在丽江市体育发展中心指导学员训练(左一)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接待过国家竞走队、四川队、青海队、北京队等12个省队500余名专业运动员,包括巴黎奥运会冠军杨家玉、伦敦奥运会竞走冠军切阳什姐等名将。同时,基地也面向业余爱好者,俱乐部运动员和青少年开放,提供系统训练指导与保障。

“今年,目前预约训练的队伍已经排到了九月份。”戴建星说。

未来计划在丽江深耕“体育+旅游”

提升体验感

谈起创业过程,戴建星认为,从运动员到创业者,最大的挑战是思维转变。他说自己不仅要学习管理运营知识,还要应对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

他身上具备的运动员时期的专注和坚韧从未丢失,被带入工作中,逐步成为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提升保障服务,精准客群定位,利用自身资源,深耕体育旅居可持续发展。

“丽江是一个非常适合体育旅居的地方,有着非常好的训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在训练之余,到周围的景区逛一逛、游一游。体育旅居不是简单‘训练+旅游’,而是构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戴建星说道。

“在赛场上,我们比的是谁更快;现如今做训练基地,比的是谁能帮运动员走得更远。”他把基地的未来都规划好了,计划引入运动康复设施,深化“体育+旅游”融合,开发“训练+观光”复合型产品,提升运动员体验感。

戴建星希望能与国内外机构合作打造品牌赛事,并通过青少年公益培训培养田径后备人才。“希望我的经历能激励更多孩子,也让退役运动员有新的舞台。”

曾经,他为国家荣誉而战;现如今,换个赛道同样为体育事业继续奋斗。戴建星的个人经历印证:体育产业的未来不仅需要金牌,更需要把专业与情怀落地的“转换器”。就如雪山的融水一样滋养着这片热土,为丽江的“体育+旅游”注入新活力。

来源:丽江市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