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飞,华飞,在不在?”村民一声声叫着,被村民亲切叫唤的这个人就是他们的乡村医生张华飞。
这是经常发生在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小河村村卫生所的一幕,村民要找张华飞医生看病,才走到村卫生所的大门口,就开始喊他的名字。
小河村有5200多人口,1000多户人家,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张华飞医生看病。每天,到村卫生所上门就诊的病人就有100多人,这样的门诊量已经能够达到一些乡镇卫生院。张华飞每年接诊病人万余人次,每年出诊千余人次,跑遍乡村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心里都一清二楚。
从事乡村医生29年,张华飞亲历了这个村的变化。“没修路以前,走的都是土路,去村民家看一次病,回来就是没到小腿的泥巴腿,跑一两趟鞋子就坏了。”最近几年,经过脱贫攻坚战后,小河村逐步脱了贫,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张华飞出诊的路才变得容易。
“只要去卫生所,就忙得离不开”,张华飞说。来村卫生所的村民,除了来看病开药,还有许多是来做风湿、腰椎尖盘突出等常见病的中医医疗。因此,卫生所的前前后后他都要照看。有时,家人送来的中午饭,他要分三四次才能吃完,晚上10点下班,很少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这些都是常态。
29年中,张华飞抓住各种培训学习机会,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1999年被评定为乡村主治医师资格后,又相继取得正规的中专学历、临床医学大专学历。担任小河卫生所所长以来,他以身作则、大胆管理,积极带领其他乡村医生艰苦创业,使原来简陋的卫生所发展为拥有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规范化的村卫生所。
预防保健是乡村医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着转诊危急重症病人的责任,这对乡村医生医术水平是种考验。
有一次,小河村一村民骑摩托摔了一跤,晚上出现头晕、呼吸困难,打电话叫张医生上家里看看。张华飞看到病人脸色苍白,很像急性失血貌,经过检查,他判断应该是内出血,情况严重的话有可能是肝或脾破裂,于是,立即陪同家属把病人送到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为病人进行手术后,才发现其腹腔内有几千毫升的血液,情况十分危险。主诊医生说,转诊非常及时,如果第二天送到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卫生所的医生真不错,肝破裂都能看出来,而且转诊很及时”。得到上级医院医生对自己的夸奖,张华飞感到很欣慰。
2015年大年三十的晚上,74岁的村民张大爷从家中的楼梯摔下,耳朵流血。张华飞赶到时,张大爷已进入昏迷状态,考虑到大爷年事已高又有高血压,张华飞认为必须把大爷交到上级医院处理。大爷家中无人,儿女都在外打工,张华飞没有多想,立即和邻居一起把大爷抬上自己的车,以最快的速度开车30多公里,把大爷送到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由于病情危急,大爷被直接送入重症监护室,而张华飞等到办完住院手续,大爷状态稍微稳定后,才离开医院。
此时,已是深夜11点,回到家张华飞才想起未和家人吃完年三十的团圆饭。
在小河村,张华飞远近闻名,走到哪里都有人和他打招呼。张华飞家是三代村医,父亲是第一代,从1989年开始在村卫生所从医。而今,毕业于云南省中医骨伤科学校的大儿子也在村卫生所工作。
年纪大一些的村民,说起张华飞的父亲都是赞不绝口,对张华飞也不吝褒奖,“他好得很,多晚给他打电话,他都不发脾气。”张华飞说,也许因为家庭的熏陶,大儿子也走上了村医这条路,“村里有那么多群众,看病这个事情要有人接班”。
现在,张华飞看病、出诊、随访,都把儿子带在身边,一点点带他,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并时常教导他作为医生的品德。张华飞说,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行业,他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希望孩子继承下去。
云南网记者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