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忘不了那些被拒之门外的病人,她拜师学技,白手起家创建儿科,方便群众。当诊室排起那一串串的长队,就好像看到她24年求索进取的硕果。
赵丹是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当红”的全科医生,担任过这里的内儿科主任、公共卫生科慢病专干,在儿科坐诊时,诊室挤满很多病人,辖区内的居民不少人为她慕名而来。
赵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地方原来叫小板桥镇,离昆明主城约15余公里,连接昆明新城和老城,有多个集贸、建材和物流市场,流动人口较多。赵丹是这里的“老人”,1994年就在这里工作,见证了二十多年来的变化。
本世纪初,有很多辖区居民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但由于医疗水平有限,一大部分病人都被转到了上级医院,儿科病人更是如此,“连小感冒都不敢看”,赵丹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带着一丝惭愧,“作为医生,看到病人没被治好就走了,心里很难受”。那时,提高医术的想法便在赵丹心中涌动着。
这样的情景同样被中心领导看在眼里,2001年卫生服务中心挑选人才到昆明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儿科,赵丹被选入列,“业务勤学上进,为人处事好”,该中心副主任李雪梅认为赵丹是适合培养的对象。
那时,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独立的儿科,主看内科的赵丹还要兼看儿科,于是边学习边从自己女儿的病历上摸索经验,常常有“江郎才尽”之感,很多病人进行简单处理后就交给了上级医院。
2006年,昆明市儿童医院的黄荣卫医生到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乡”,赵丹再一次被派跟随专家学习。赵丹紧紧抓住机会学习,只要专家在,就跟专家一起坐诊,遇到问题就“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懂不罢休。在这段时间里,赵丹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有了全面提升。
赵丹在儿科诊室看病
为了应对日趋增多的儿科病人,2007年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赵丹和同事们一起组建儿科,并担任主任。儿科门诊在11年中不断发展,除了常见病多发病,对一些较重的病也能诊治。
麻疹并肺炎这样的病,很多患者不敢在卫生中心看,卫生中心也不愿接。2009年,赵丹治好了一名患麻疹并肺炎的两岁小儿,输液五天后症状消退,随后逐渐痊愈。这些年,经她治好的麻疹并肺炎已不下二十例。
一户住在小板桥辖区内的北方人,6个多月大的小孩又吐又拉几天后才找到赵丹,孩子已经重度脱水,赵丹给孩子输液开药,第二天后就开始好转,一个星期病就好了。自此,家属对赵医生很信赖,老乡病了都推荐来找赵丹看病。
2016年的一天,43岁的赵丹已怀身孕三四个月,与她熟悉的居民小汪来到诊室求助,“阿姨,我妈胸口疼,你帮看看”,还没等话说完,赵丹就听见院子里有人叫,“有人倒了,快!”赵丹立即冲了出去,只见两三个人抬着倒下的雍女士。赵丹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组织科里的同事进行院前急救。
刚进了抢救室,雍女士的心跳和血压逼近零,生死就在一念间。赵丹没有犹豫,迅速为雍女士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等待120到来,在这期间雍女士的心跳停止过三次,但赵丹没有放弃,与死神争分夺秒地赛跑。终于,在120到来时把雍女士的心跳恢复,把她送上了救护车。此时,本可以把后面的转送工作交给护士,但赵丹却坚持要跟随救护车把雍女士转交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才放心。
事后,护士问赵丹:你不怕做心肺复苏时把孩子弄没了?赵丹这才恍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欠妥,让腹中胎儿经历了危险。
辖区内的居民张女士一家四代人都找过赵医生看病,她的奶奶今年90多岁,行动不便,常年卧床,赵医生便常常上门去为老人家检查身体。虽然老人已经不能回应,但是赵丹还是会凑到老人身旁,“老人家,您最近还好吗?”说完便开始量血压,然后给张女士嘱咐护理的注意事项。
赵丹为老年人体检
2017年11月开始,赵丹成为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慢病专干,主要负责管理辖区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作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总队长的她,平时还要定期带团队进社区做慢病随访、体检等,“一年中有6个月的时间都在为老年人、学生体检”,此外,她还要对其他团队的工作进行督导。
从19岁起,赵丹就进入小板桥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把24年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从卫校毕业的青涩学生成长为今天的全科医生,并且取得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在转换的岗位中,赵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全科医生不如专科医生那样精深,但也要有很强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内外妇儿的理论都要有,知识面要广,才能服务好全部居民。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居民之间建立不仅是医患更是朋友的关系,成为他们身边可信任的人”。赵丹认为,这样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24年坚守岗位的赵丹,热爱基层医生的工作,她说,“病人来到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想到找我,我能把危急重症病人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平平安安转送到上级医院,就是最快乐的事。”
云南网记者 赵琳 实习生 邓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