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大理:中华民族一家亲 医患共谱和谐曲
一大早,在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卓玛搀扶着父亲从病房走出来,他们四下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
经过一个星期的住院治疗,卓玛父亲的胃溃疡已好转。这天是出院的日子,临走前,父女俩决定要找到主治医生马伊丹好好感谢一番。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大理州各级医疗机构凝聚医者大爱,把各族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通过提升诊疗水平、服务质量,改善民族地区群众就医感受,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
凝聚医者大爱 改善各族群众就医感受
卓玛家在西藏芒康,前段时间,父亲因胃溃疡出血,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后,从老乡那得知大理州人民医院治疗水平不错。
坐在前往大理的大巴车上,卓玛犯起嘀咕:“父亲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识字,自己普通话也讲不好,能不能顺利入院?芒康和大理相隔很远,去了能不能适应……”
“其实,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卓玛说,对因语言沟通不畅的患者,医院有专门的志愿者帮带着挂号、就医;中华民族一家亲,大理州人民医院的医生更不会因为患者来自外地就区别对待。
到医院后,导诊志愿者主动上前帮忙,带他们到服务窗口、做检查、办理住院手续。而且,主治医生马伊丹很耐心,说了一遍卓玛没听明白,她就再讲一遍,还没听懂,就继续讲,直到听懂为止。
慢慢地,卓玛父亲的病情好转,从刚入院时的吃不下东西变成能吃、能走,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更重要的是,气色好了,眉头也跟着舒展了几分。
出院这天,父女俩好不容易找到马伊丹,献上洁白的哈达。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出院后记得按时吃药,两个月后再来复查。”主治医生指了指卓玛手上的药盒示意。
这样体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案例,在大理州各级医疗机构内每天都在发生。该州各级医疗机构以服务百姓为己任,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凝聚医者大爱,改善民族地区群众就医感受。
在大理州医疗系统,宾川县中医医院年接诊量靠前——作为一所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每年有30多万门诊人次,每天门诊量1000人次左右。
宾川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去宾川县中医医院看病的患者包含各族群众。怎么方便各族群众看病?该院党总支书记张华燕举了个例子:“以前患者到窗口取药,动辄排两三个小时才能轮到自己,前几年医院实施‘智慧医院’建设,通过分流,药房工作人员把药直接送到煎药室,煎好后患者直接去敷就行。”她说,通过这项改革,这几年排队取药的现象没有了,患者看病更方便了。
方便的还有:不用现场排队挂号缴费了,手机上就能操作;外地患者不用到医院取药了,医院直接快递……“不用来回跑,现在看病确实比以前方便多了。”一名患者说。
义诊搭建“连心桥”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比在医院内诊治患者,在医院外,医生们服务各族群众的热情丝毫不减。
宾川县中医医院每年会组织医疗队到全县各乡镇义诊。“很多病都是小病拖成大病”“身体不舒服的话,一定要去医院看啊!”……每次外出义诊,医生总会这样说。
张华燕说,一方面他们通过义诊,给不愿前往、不能前往医院的患者就诊,提升这些患者的就医意识;一方面进行健康普及,让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2018年2月,医疗队到离县城50多公里外的平川镇朱苦拉村义诊,得知一名叫杞中妹的60多岁老人,因病卧床8年,曾去镇卫生院治疗没治好,便放弃治疗了。
医疗队检查后发现,杞中妹的病可以治,便动员她住院治疗。家人将信将疑,带她前往宾川县中医医院。医生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没过多久,杞中妹能下地活动,慢慢康复出院。
后来,医疗队到杞中妹家随访,虽然她干不了重活,但扫地、做饭、喂猪……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没问题。“起码不用人专门伺候她了。”她的儿子说。
更让杞中妹高兴的是,以前卧床不起,儿子也老大不小,媒人说了好几个对象,本来处的好好的,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怕结婚后负担重,就没继续处。自己的病好后,儿子现在已结婚,新房也盖起来了。
可以说,义诊搭建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大家过日子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义诊各族群众达6万多人次。”张华燕说。
义诊也是大理州人民医院服务各族群众的主要方式之一。该院党委书记刘琼芬介绍,医院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团队到怒江、迪庆、四川甘孜、西藏芒康等地开展义诊,并与所到地方的卫生健康部门签订医保服务协议及双向转诊协议,为各族患者转诊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具体操作时,大理州人民医院为民族地区医院开通急、危、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优先解决入院床位。刘琼芬说,截至目前,医院已相继与州内外33家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和参保群众双向转诊协议。
通过院内院外齐发力,大理州各级医疗机构不断改善着民族地区群众的就医感受,促进着医务人员与民族地区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我们会继续服务好各族群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守好护好,在云岭大地上结出更多的医患和谐相处之果。”刘琼芬说。(程浩 曾智慧)